七、技術先進性:網絡、面向對象及事件驅動
ERP系統的技術融合IT 領域的最新成果而日趨先進,網絡化計算技術勢不可擋。ERP的技術發展目前集中體現在三個主要方面:
1、ERP底層的技術支撐體系由傳統的客戶/服務器模式向以網絡為中心的計算技術體系發展。
進入九十年代后期,作為ERP系統底層的技術支撐體系開始了一場新的革命。Gartner Group對此的評論是“1997年的網絡計算模式像1991年的客戶/服務器模式掀起的革命一樣,并將更有力地席卷整個市場……”。同樣的,其他各知名評論機構對此均作出熱烈的響應,AMR提出了“網絡業務對象——NBO(Network Business Object)”, Hurwitz提出了“Hyper-Tier”的概念等等。所有這一切都預示著以網絡為中心的計算技術體系取代傳統的客戶/服務器體系的時代已經到來,而ERP領域的著名提供商J.D. Edwards公司提出的可配置網絡計算技術體系CNC(Configurable Network Computing)則是這一概念在ERP領域的典型代表,它有如下特點:
●以網絡為中心的計算模式:傳統的客戶/服務器體系中的設備資源一旦安裝好后,其擔負的角色便固定下來,服務器只能作服務器用,客戶機只能作客戶機用。由于這種限制,其中的某一關鍵環節如數據庫服務器一旦出現問題,則會導致整個體系的癱瘓。而采用CNC技術,整個網絡上的資源在ERP系統安裝后仍可靈活配置,各種設備的角色可以互換,大大提高了整個體系的可靠性,同時任務可按負荷大小進行重新分配,動態分布,增加了各設備的利用率,提高了系統的運行效率,也使系統面對外界變化的適應性大大增強。
●業務應用同技術體系分離:由于CNC技術采用了中間件技術(Middleware)并提供集成的開發工具(Toolset),用戶或系統分析員不需要了解底層的數據庫、操作系統以及網絡協議等煩瑣的細節。利用開發工具提供的可視化設計等功能,在不需編寫源代碼的情況下就可生成新的應用功能,并且這一新的功能可在多種平臺上運行。這樣業務人員面對不斷變化的業務環境,能迅速地將新的業務模式注入到ERP系統中,真正做到業務環境與信息系統同步運作。
●伴隨企業共同成長:由于可配置網絡計算技術(CNC)具備動態的數據與邏輯的分布配置功能,企業可根據業務發展的不同階段,應用從主機為中心(Host-Centric)到瘦客戶機(Thin-Client)配置的不同運作模式,或多種運作模式的并存。同時可在原有的基礎上集成最新的技術,如Internet等, 做到真正的N-Tier運作模式,因此它可伴隨企業共同成長。
2、Internet技術日益成熟 Internet技術已經歷了多年的獨立發展,隨著這一技術的日益成熟,及其所具有的便捷、易用、普及方便等特點,將在ERP系統中的以下領域扮演重要角色:
●電子店面(Electronic Store Fronts):企業可將Internet作為產品的陳列柜來展示其產品,并利用信用卡進行交易。
●一對一的交易(One-to-One Marketing):基于Internet的面向服務的應用功能在跟蹤用戶的個人傾向、交易歷史的基礎上為用戶提供更具個性化的服務。
●銷售自動化(Sales Force Automation):為奔波中的銷售人員提供有力的銷售工具,提高效率并縮短銷售周期。
●自助服務(Self-Service Modules):為用戶提供直接的查詢功能,如賬戶余額查詢、產品發貨情況查詢號等,使溝通渠道更為暢通。
3、事件驅動的對象技術
●面向對象技術和事件驅動編程的應用
為了適應業務環境不斷變化而對應用系統提出的高效、可靠的要求, J.D.Edwards公司率先采用了事件驅動的對象技術。這一技術包括二部分內容:事件驅動的編程(Event Rule Programming)與基于對象的業務規則(Object-based business rules)。
●事件驅動的編程:相對于傳統的過程化編程(Procedural Programming), 事件驅動編程方法將應用系統的控制權掌握于用戶手中,而不是讓用戶跟著預先定好的應用模式走。因此它將給用戶帶來如下優勢: (1)用戶可根據實際業務情況決定處理過程而不是被限制于系統預先設置的過程;
(2)系統更加易學易用,并且有較高的處理效率;
(3)一旦實際業務情況有所變動,系統有足夠的柔性以適應新的變化。
●基于對象的業務規則(Object-based Business Rules)
J.D. Edwards 公司的ERP系統OneWorld應用系統是由眾多可重復使用的、封裝的業務規則對象組合而成的。這些業務規則對象根據一定的業務要求組合起來,并由特定的業務事件驅動,便可靈活地完成眾多的業務活動,而同時又具備下述優點:
(1)再用性:每個基于對象的業務規則都具有封裝性,可完全獨立地完成指定的功能,因此任何需要此項功能的業務過程都可調用這一業務規則,大大簡化系統的編碼復雜程度。以J.D. Edwards的OneWorldTM產品為例,采用了這一技術后,程序編碼由原來的12.6百萬行減少到2百萬行,可再用性達到100%。
(2)可開發性:面對動態變化的業務環境,通過事件驅動的編程方法,利用已有的基于對象的業務規則,便可迅速建立新的功能,大大提高系統的適應能力。
八、靈活性:支持可持續的BPR
ERP系統應具備足夠的靈活性,以適應在實施中及實施后,業務環境的不斷變化。ERP系統應提供支持這種靈活性的一整套的,并且與ERP系統本身一體化的應用工具。
實施作為ERP系統應用的重要一環,歷來為各界所重視。作為其重要的理論根據,九十年代初海默(Michael Hammer)提出了“業務流程重組——BPR”的概念,像一股浪潮席卷了整個工業化國家。這一理論強調在成本、質量、服務和速度方面取得顯著的改善,使企業能最大限度地適應以顧客(Customer)、競爭(Competition)和變化(Change)(簡稱“3C”)為特征的現代企業經營環境。在做法上BPR強調一步到位,讓企業打破舊有管理規范,再造新的管理程序。經過近十年的探索,一些跨國大公司在BPR理論指導下獲得了成功。但由于BPR推崇企業在管理上效仿行業最佳模式,一步到位實施改革,因此對于大多數的企業,要趕上或超越行業的領導者,一味地效仿并不能達到目的,因此四分之三的BPR項目都歸于失敗。
目前一個新的概念“業務流程迭代——BPI(Business Process Interaction)”正在全球興起。這一理論強調企業面對“3C”,應保持持續不斷的改進,因此可稱為“持續的BPR”。基于這一看法,ERP系統的實施也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進程,即使在ERP系統實施完成后,亦要保持足夠的靈活性,使得企業在面對新的機遇時,ERP系統可以迅速地支持企業將新的設想付諸于行動。為了適應這種趨勢,ERP系統本身應具備在實施中及實施后的靈活性,J.D.Edwards公司推出的ActivEra則是這一趨勢的領導者。IDC評論認為“J.D.Edwards的ActivEra是目前新一代BPR應用的典型代表”。 ERP系統是企業的命脈之一。在選擇ERP系統時,必須具備高瞻遠矚的戰備眼光,要能清楚地把握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同時,也要留意ERP系統的發展趨勢,避免出現決策失誤。 綜觀ERP領域的上述發展趨勢,新一代的ERP系統已展現在我們面前,這就是集擴展性、技術先進性與靈活性為一體的ERP系統。它使企業在面對以顧客、競爭和變化為特征的現代企業經營環境時,能夠從容不迫地從ERP系統中獲取決策依據,作出準確及時的決策后迅速由ERP系統將決策理念付諸行動。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hanmeixuan.com/
本文網址:http://www.hanmeixuan.com/html/consultation/108259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