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過去的幾年中,采納ERP系統的公司逐漸增多,有關ERP系統的研究也發(fā)展迅速,發(fā)表在期刊上的文章數量持續(xù)增長。相當有趣的是,大多數的研究都是在ERP的外圍進行的,而不是針對ERP系統本身,這個領域典型的研究主題包括ERP實施方法、ERP對組織的影響和案例研究。
近幾年來,出現了很多實施ERP系統功能的概念和軟件,如SCM、APS、CRM、SRM、B2B、B2C等。在組織管理領域,新概念的出現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例如,軟件之間的相容性,這些概念于ERP之間的關系等等。
在全面查閱國內外ERP系統研究文獻的基礎上,本文把ERP系統的研究分為六類:EEP實施、ERP優(yōu)化、通過ERP來管理、ERP軟件、ERP和供應鏈管理和案例研究,并按此分類來安排文章的結構。
2 ERP系統實施
首先要強調的是ERP系統的實施,這個領域的研究在過去的幾年中非常活躍。ERP系統的實施可以分為兩個獨特的方向,第一個方向從戰(zhàn)略的角度來研究驅動盜理實施的公司能力;第二方向關注ERP的實施在成功及成本方面的細節(jié)。本節(jié)強調影響ERP實施成功的社會文化因素、實施步驟、業(yè)務過程整合、成功和失敗的因素。
2.1實施和社會、文化因案
目前的研究已識別出人是ERP實施階段的關鍵因素。Abdimour Helm等人認為,實施前的參與是樹立企業(yè)內部員工對公護正面態(tài)度的關鍵。Ike C.Ehie等人識別出了影響ERP實施的六個因素:項目管理原則、公司內ERP項目的可行性和評估、高層的支持、BPR、咨詢服務、成本/預算。
有幾篇文章分析了文化對成功實施的影響。Jones等人指出,在ERP實施階段相同的文化會促進知識分享;Yen和Sheu聲稱在跨國背景中,國家文化是一個關鍵的因素;Kwasi,等人指出,信念一致可使實施更為容易;Lander等人認為在團隊成員與其他參與者間建立信任機制是實施過程的主要問題。
公司文化也被認為是影響ERP實施的一個重要維度,Yusuf等人對此進行了討論。在實施階段,沖突經常發(fā)生,Strong提出了一種方法來控制項目實施中和實施后的壓力。Eric Wang等人討論了領導風格對團隊內聚力和績效的影響。 Mary C.Jonese等人檢查了在ERP實施中文化的八個維度,及其對ERP實施團隊分享跨功能與觀點的影響。
2.2 實施步驟
近來的研究仍強調要選擇一個適當的ERP系統。Kumar等人對20個公司進行了問卷調查,考慮了ERP實施中項目管理其他方面的問題。一些學者提出新的方法來識別關鍵的實施步驟,例如,Somers和Nelson使用概率描述來識別ERP實施中的重要活動。在實施過程中.還沒有完全地考慮培訓、溝通或指導委員會的角色等。實施過程的參與者提出了一些決策支待工具來促進ERP實施,例如,使用多級代理系統的原型來收集信息,加強用戶間的交互等。
2.3 業(yè)務過程整合
標準的ERP過程與公司的業(yè)務步驟相整合,長久以來被看作是實施過程的關鍵步驟,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關注。Van der Aalst和Weijters引入了過程選型來作為ERP實施的預備步驟,Chiplunkar等人提出,要在業(yè)務流程重組(BPR)項目中獲取完整的業(yè)務環(huán)境Daneva認為再利用業(yè)務流程和數據需隸是實施的一個主要問硒,并且定義了一個再利用的度量。Soffer等提出了一個相反的工程過程來獲取ERP模型,可與其他的需求相整合。Daneva用術語合成(composition)和調和(reconcilistion)定義了過程整合,包括建立一系列的業(yè)務過程和數據需求,開發(fā)標準ERP功能.觀察系統、組織的過程與數據需求相匹配的程度。Luo和Strong從與標準ERP過程相關的定制化來看待整合,而Kato等人則提出一種基于誘發(fā)的方法來比較現存軟件包與用戶需求間的差別。
2.4 成功與失敗的原因
ERP實施中成功或失敗的關健因素一直是文獻關注的重點。Sun等人強調了ERP系統實施關鍵成功因素(CSF)評枯框架,提出了一個結構化的方法來幫助小制造企業(yè)識別決定其ERP實施成功的關鍵需求和度量。Calisir認為,覺察到的ERP的有用性和學習能力是決定終端使用者滿意度的關鍵因素,能導致成功的實施。Bradford和Florin基于創(chuàng)新采納的擴散理論(DOI)和信息系統成功(IS)描述了一個實施成功的模型,而IEMC2002的報告和Umble等人提出了一個成功實施ERP的關鍵因素列表。Zhang等人分析了EPP在中國實施的成功因素,認為在中國實施成功率顯著低于西方國家(作者認為中國的成功率是10%,而西方的成功率是33%)。這個觀點與IEMC2002的報告一致,該報告認為大多數的ERP軟件是在西方開發(fā)的。對于發(fā)展中或落后國家來說,這個標準太高了,從而導致了實施中的高失敗率。YaJiong Xuea等人尋找主要的國際ERP廠商不能夠主宰中國ERP市場的可能的原因。識別出了導致ERP失敗的8個因素:語言;報告和表格式;BPR;經濟改革的影響;成本控制系統;人力資源問題;價格和與ERP服務公司的聯系。
王輝強等人以國內ERP實施為研究對象.運用項目生命周期理論,把ERP實施項目按生命周期劃分為計劃、實施、穩(wěn)定、提高四個階段,探討了各個不同階段影響ERP實施的關鍵成功因素。
3 ERP的優(yōu)化
近來,幾乎所有的ERP文獻都是關注ERP項目和ERP實施很少有人關注后實施階段及ERP投資的真實回報。成功的ERP項目該如何定義呢? IT參與者一般從項目的預算和延遲時間或者新信息系統工作的時間來討論項目的成功與否。實際上,只有在組織能夠較好的運作其業(yè)務流程、整合的信息系統能夠支持公司的業(yè)務發(fā)展時,EPR的系統才能取得成功。實際上,有關ERP系統對績效和生產力形響的文獻在緩慢增長。在本節(jié),考慮ERP優(yōu)化的三個研究方向:強調后實施或者優(yōu)化階段;用戶滿意度或ERP有用性;公司能從ERP中獲得的利益和優(yōu)勢。
3.1后實施
可以把維護活動看作是一種優(yōu)化。與傳統的信息系統相類似,ERP系統需要不斷的維護與升級。然而,很少有研究關注ERP的維護活動。Ng等人強調了這個問題,他們對一個實施ERP的大型組織進行了案例研究,觀察到了ERP維護的一些特性,并提出了一個利益導向的分類法,此分類法更好的代表了ERP的維護活動。更廣泛地講,Nicolaou在ERP的后實施階段檢查了系統回顧過程,他定義了后實施回顧(Post Implementation Review)質量(PIR)的概念。可用PIR來重新檢查績效關系,根據組織參與高質量PIR的程度來更加完整的解釋。
3.2 ERP有效性
影響公司生產力的主要因素是使用信息技術的人,而不是技術本身。很多信息戰(zhàn)略的失敗就是因為忽視了這一點。Orlikowski和Redey指出,不考慮重塑經濟、組織活動的技術變化和制度背景,就很難理解當前發(fā)生在工作和組織中的轉型。類似地,用戶滿意度是決定系統成功的一個評估機制。Wu等人通過一項調查來識別用戶滿意度模式,他們識別出了低ERP滿意度的幾個特征:用戶參與的感覺;系統理解力;系統整合度。
3.3通過ERP來獲取競爭優(yōu)勢
ERP實施的一個主要動機是為組織提供持續(xù)的競爭優(yōu)勢,但這一動機很難從現有的研究文獻中看出。根據Beard和sumner的研究,這是因為用于實施的大多數是“普通系統”。他們認為,要對MRP項目進行仔細地規(guī)劃和管理,在ERP系統與組織的戰(zhàn)略完全整合后,才能實現這個目標。在對5個制造公司進行的研究中,Yen和Sheu認為ERP實施行動與公司的競爭力相關,他們提出ERP實施應該與競爭戰(zhàn)略相聯系,并給出了具體的指導。
Hunton等人通過比較采納和未采納ERP的公司,來研究采納ERP對公司績效的長期影響。結果表明,對子采納超過3年的公司來說,資產回報、投資回報和資產周轉是顯著有效的。他們的研究指出,采納ERP的公司比那些未采納的公司,能夠更容易的贏得競爭優(yōu)勢。Lengnick Hall等人把ERP當作是一種促進技術,用來建立和增加社會和智力資本,而不只是組織無效率的信息技術解決方案,把ERP作為社會和智力資本的基礎。
4 管理與ERP系統
ERP系統是主要的管理工具和技術,受到了多學科的共同關注,包括運作管理、信息系統、財務、市場營銷、組織行為和人力資源領域。在本節(jié),討論ERP系統管理方面的主題,分為與ERP實施相關的管理主題,組織影響,管理中ERP使用與最佳實踐間的關系,ERP使用的文化。
4.1實施的管理主題
ERP采納戰(zhàn)略是績效的關鍵因素。Bendoly和Kaefer使用交易成本經濟學模型,提出在采納B2B前實施ERP,可提商轉換效率De Vaujany認為受計算機和軟件影晌的組織變革的“適當軌跡”與具體的“控制邏輯”相關。
4.2對組織的影響
ERP的使用對組織的轉型具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對于組織的控制,組織可以通過實時的信息來控制矩陣結構。有研究指出,業(yè)務實踐和新組織實踐的引人與勞動生產力高度相關比。目前已公認ERP的使用對于企業(yè)績效的貢獻。相對于沒有采納ERP的公司,采納ERP3年以上的公司在資產回報、投資回報和資產周轉方面都有顯著地提高ERP也是獲取更高效內外部供應鏈的驅動要素,很多公司在他們的年度報告中透陣ERP是公司成功的關鍵。ERP采納與資本市場交易,公司統效,公司規(guī)模和行業(yè)顯著相關。王漢新分析了ERP實施與企業(yè)競爭優(yōu)勢的關系。
4.3 ERP及在管理中的最佳實踐
有的研究從管理的觀點來調查ERP與業(yè)務最佳實踐的適合度。正如一些作者提出的:具有管理意義的流線銷售定購過程,可用來降低營銷周期和增強客戶服務;SAP和著名理論會計數據模型之間的關系,稱為資源-事件-代理。然而,一些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結論,認為ERP對于管理會計和控制程序的改變相對較小。這似乎與整合的程度相關,正如大多數案例中,高級管理會計技術和傳統的技術(例如:年度預算)一樣,是分系統來運作的。
4.4 ERP使用中的文化
在ERP運作中,文化和社會維度得到了很好的研究。例如:使用者對技術的好處形成分享的信念。政府組織的獨特文化、附加的社會義務、更高的立法和公共義務對企業(yè)系統的控制形成了具體的挑戰(zhàn)。
5 ERP工具
軟件開發(fā)者研究了ERP對信息系統設計與開發(fā)的影響,這方面的研究比ERP對業(yè)務和實施影響的研究要晚。到2002年,還只有不到25%的ERP研究文章關注IT。目前,有關ERP構建、設計、數據模型、網絡服務、企業(yè)應用整合的文章上升到了約40%。
ERP技術包括對流程、運用、網絡化企業(yè)、供應鏈的整合。在此過程中涉及到了很多角色,包括決策制定.股東利益和轉型等。ERP概念及其在信息系統構建上的擴展,已被定義為擴展的ERP或ERPⅡ。本節(jié)考慮系統構建、語言、系統和整合規(guī)范、數據模型和處理、定制化、ERP系統與其他系統的連接。
5.1系統選型
最近的研究強調信息系統選型。公司不再使用單一的ERP服務器的單一數據庫,而是需要在公司內部或者供應鏈層次構建系統,信息系統必須要支持分布式的系統。網絡組織和供應鏈的運作。可通過網絡服務器的整合來加以解決。Klistermeyer和Klemm提出,可使用移動軟件代理來把系統整合到執(zhí)行層面(MES)。在ERP選型中.研究涉及多級代理工程。Kim提出過程建模是ERP控制的關鍵點,但是,現有的建模方法不能用于ERP,即使是它們提出了分布式構建的定義,如UEML或CIMOSA。張學軍等人分析了ERP軟件選型的過程,重點討論了最佳方案的選擇。
5.2 語言、系統和整合規(guī)范
有的研究強調語言、系統和整合的規(guī)范;在企業(yè)內部稱為企業(yè)應用整合,在企業(yè)外部稱為企業(yè)整合(EI),或者業(yè)務至業(yè)務整合(B2B),通常,供應商使用XML語言來進行整合。
5.3數據建模和數據處理
對ERP邏輯設計和工程的討論不僅局限于傳統的交換服務器,可以通過新的方法來加強交互,定義適合使用數據模型的計算模型,重新使用具有設計模式的部件,包括監(jiān)督運作流程的過程。甚至提出激變的再造,把ERP作為內容管理系統來重新設計,最初的目標定義為包括轉換所需數據的文件。
5.4定制化
為了使ERP與組織的業(yè)務流程相匹配,公司要對系統和組織進行適當的定制。在國際組織中,為了遙免高的維護成本或利用標準的公司模型.很多公司在實施ERP系統時沒有或者僅做最小化的定制。盡管系統是有效的,但在適應客戶發(fā)展趨勢時,系統不如所需要的那樣具有柔性。因此,要識別出定制時的技術和流程變化能力,提出一個支持定制選擇的管理決策框架。
5.5 ERP系統的補充
目前,也考慮了其他的IT技術與ERP系統的整合。案例研究表明.知識管理和ERP實施是互補的。Ng和Ip提出了一個互連網激活ERP的實施模型。這些研究與公開源ERP有關,公開源是指研究者和參與者可以通過網站來交換有關實施的思路。
6 ERP的供應鏈管理
ERP的一個重要角色是作為其他應用的平臺,例如客戶關系管理(CRM)、供應鏈管理(SCM)。盡管用子管理和整合公司內部核心業(yè)務流程的ERP軟件(包括5CM,SRM, CRM)發(fā)展迅速。但在供應鏈上,市場營銷與生產計劃間的決策制定仍然是脫節(jié)的。ERP和供應鏈管理是目前取得快速發(fā)展的研究領城。從近來的文獻看,已能夠識別出ERP與SCM連接的兩種方法。
6.1 ERP與其他信息技術的整合
很多文章討論ERP和其他先進計劃系統、或先進計劃與排程系統的整合。其中一些文章已擴展到與其他軟件部件的整合。像制造執(zhí)行系統,倉儲管理系統(WMS)和交易管理系統(TMS)。整合的目標是使決策過程更簡單。Liu等人強調了APS系統與ERP和MES系統的整合。作者提出了一個整合模型結構,并通過數據整合頗率和數據轉換方法的整合機制來進行演示。Chen和Chen開發(fā)了一個解決生產排程間題的戰(zhàn)術級的決策模型。類似于銷售和運作計劃,作者提出了一個日程,可作為通用ERP框架內APS系統的協調中心,來整合和協調公司內部的不同功能。Verwijmeren提出了一個跨越動態(tài)組織網絡供應鏈管理的軟件部件構建,指出構建中的本地管理,可通過現存的ERP、WMS和TMS系統來完成,整個管理由供應鏈來執(zhí)行。Galialis和Tatsiopoulos使用先進的IT系統來高效的支持分布運營,特別是運送系統的計劃和管理。SCM應用與整合了ERP軟件的地理信息系統(GIS)相融合,形成了決策支持工具。
6.2 ERP對供應鏈合作的貢獻
近來,研究者把注意力轉到了ERP系統對供應鏈協調的貢獻方面。Akkermans等人研究了ERP系統對供應鏈管理的未來沖擊。他們的一個最主要的發(fā)現是;項目專家只看到了ERP在增進未來供應鏈效率上的一般角色,ERP的一個很明顯的風險限制了它在SCM中的進展。認為ERP只對未來三分之一的供應鏈有正面的貢獻。這主要是因為已開放的第一代的ERP產品,是用來整合個別公司的多樣化的運營的,而在現代的SCM中,分析單位變成了組織網絡。這使得新經濟中的ERP產品是不能滿足要求的。Kelle和Akbulut指出,ERP軟件能提供支持供應鏈整合的不同工具,也具有阻礙與業(yè)務伙伴整合的幾個特征。他們把分析建立在供應鏈協調庫存管理的基礎上,來提升合作、最小化整體供應鏈系統成本。
李濤等人采用了以產品作為供應鏈建立依據的方法。得到了在網絡模擬環(huán)境下實現供應鏈和企業(yè)內部ERP的解決方案。實現了模擬教學環(huán)境下的供應鏈和企業(yè)內部的ERP,可以模擬企業(yè)之間的合作和競爭關系。
紀兆毅分析了集成化敏捷供應鏈對采購管理系統的基本要求及功能模型。并將其應用于某企業(yè)ERP工程,給出了面向集成化敏捷供應鏈的采購管理系統的具體解決方案及其實現的關鍵技術。
7 案例
在ERP系統的案例研究中,很少涉及所研究公司的名字。也能發(fā)現一些例外,如Ssrkis and Sundarraj描述了Texas工具廠的案例,Yusuf等人討論了Rolls Royce的實施問題。更多的情況是,研究經常只提到公司所在的行業(yè),像水電行業(yè),電信部門或者高等教育部門。在國內,強偉等人對鋼鐵企業(yè)ERP實施及其成功因素進行實證分析,給出的ERP實施的理論分析框架,研究了首鋼ERP實施的成功經驗及其上線壓力測試情況。
8 結語
本文盡管只是對ERP這樣一個動態(tài)的研究領域做靜態(tài)的描述,但仍然能從文獻分析中看到ERP系統研究未來發(fā)展的趨勢。很明顯地,ERP改變著如下研究范圍:企業(yè)組織,企業(yè)管理,企業(yè)信息系統和生產管理。在所有的這些領域,由于ERP的普遍化,使得企業(yè)的各項研究活動不得不考慮ERP這一背景。在很多文章中,ERP不是作為研究的主要目標,而是作為一項限制條件存在。
以前研究者主要從觀察的角度來研究(報道案例研究,探索實施成功或失敗的原因),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促進了主動的行為。例如,探索定制或協同能力帶領的好處。
需要強調的是,ERP系統雖然受到了不同研究團體的注意。但是,很少有針對ERP系統的跨學科研究。不同領域中研究者間的對話和共同參與項目會取得比相互隔離更有效的成果。很多文章強調了ERP流程實施或采納中人的重要性,但這方面的研究還不夠深入。
必須記住,實施企業(yè)信息系統(EIS)的目標是為了獲得競爭優(yōu)勢,控制整個企業(yè)的信息,甚至是整個供應鏈。因此,不能把企業(yè)信息系統從公司的戰(zhàn)略中隔離開。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hanmeixuan.com/
本文網址:http://www.hanmeixuan.com/html/consultation/1082054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