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機中,這些企業毫不畏懼,想盡各種手段努力“活”了下來,同時又聰明地借助了信息化手段來提升抗風險能力,增強了企業競爭力,優化了管理,朝著規范化和現代化的企業方向發展。
制造業是全球金融危機的“重災區”,單純依靠外貿業務的制造業企業“很受傷”,浙江寧波的許多中小型制造業企業也不例外。金融危機來臨之后,外貿訂單減少,產量不足,員工流失,造成不少企業倒閉。當經濟終于顯現出“觸底反彈”的跡象時,煎熬過來的中小制造業企業又面臨著訂單增加員工卻不足的局面。能夠在金融危機中挺過來的中小企業很不容易。
在過去一年的困難時期,信息化如何幫助那些生存下來的企業渡過難關,又將如何推動它們的后續發展?
寧波志清:朝著信息一體化發展
寧波志清實業公司(下簡稱志清)在此次金融危機中的日子不好過,尤其是2009年6月份之前。志清主要從事閥門的加工、銷售和研發,面向歐美市場和國內市場。金融危機發生之后,外貿市場全線萎縮,志清訂單消減一半,加上政府要求不裁員的安排,志清一度陷入了困境。
“閥門雖小,種類很多,用途也很廣,主要以燃氣、煤氣行業為主。由于志清注重產品質量,在三峽水電站、奧運開幕式主會場火炬以及最近的國慶閱兵中,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志清的閥門。”寧波志清信息部經理潘譽說,產品被利用在大項目當中,這讓志清很驕傲。
近一年來,潘譽看到許多制造企業倒閉關門,其中多是品種單一、銷售單一、抗風險能力差的小公司。“志清能夠抗御此次風險主要就得益于信息化建設。在幾年前志清試圖參考周圍企業的信息化建設經驗時,這才發現它們幾乎沒有上成規模的信息系統。現在,志清公司的信息化建設成為附近中小企業學習的榜樣,周圍不少公司來參觀,學習。”
潘譽介紹說,公司從效率管理、企業文化和績效管理幾個方面增強企業內部管理。“這幾個方面都和信息化有關系,效率管理與ERP系統有關,績效管理和HR系統有關,企業文化又是建立在具體業務當中,更離不開信息系統的支持。”
志清在1984年以2000元起家,至今發展到擁有員工600名,年收入近兩億元的規模。志清1990年開始建設內部網絡,實施無紙化辦公; 2004年實施了某公司的ERP系統,由于準備不足和廠商支持不足,上線一年多之后失敗了。
“如今使用的ERP系統是2005年上線的,公司領導層要求將管理思想融入到系統之中。如果我們是對的,系統也是對的,就按照系統的要求去做; 如果我們是錯的,更要按照系統的要求做。”潘譽說。
志清希望用ERP將“生產管理好”,這個“好”是指業務流程要規范化,要講究邏輯,需要各種外界條件判斷準確。這包括生產指令的下達、成本的考核、工藝管理、應收賬付賬管理和自動分類等。
潘譽介紹,閥門的工藝相對簡單。將采購來的銅材料粗切割、精細切割之后,進入生產環節。但閥門品種很多,分類繁瑣。要想管理起來,必須借助信息系統。“以前有產品標重的問題很難解決,設計部設計的產品規格到了生產環節往往不能實現。還有就是產能的統計,過去生產多了少了都靠手工統計,出錯率高,也為財務統計增加了難度。”自從有了ERP系統之后,志清的生產環節徹底走上了一個新臺階,員工的工作效率明顯提高,訂單交貨達成率95%,采購進貨準確率達98%。
2006年,志清又上了財務模塊,配合ERP系統使用,2008年又上了HR系統,后者在金融危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介紹,志清在應對這次金融危機時采取的策略是,完善內部管理,改善生產環節,優化績效考核,調動員工的積極性。除此之外,志清積極外拓市場,增加國內市場銷售的比例。2009年6月份之后,市場開始好轉,志清通過這一系列措施保障了新業務的順利開展。
志清以前是采取打卡制度,不能準確記錄是否代打卡,不能定義班次,打卡時段也會出現異常。而利用HR系統之后,這些問題迎刃而解,規范了員工的工作流程制度,固化到了系統之中。
“剛使用HR時是增加了工作量,員工抱怨,老員工也不理解,我一邊調試一邊和他們溝通。”潘譽說,最重要的是要讓所有員工的思想保持一致,讓優秀的管理思想“先固化在系統中,再強化、使用,最后才是優化”,從而讓所有員工習慣使用系統,再也離不開系統。
實現考勤系統之后,員工的出入一目了然。并且這些信息都錄到系統之中,考勤工資也與ERP系統結合起來,讓統計工資和工作量變得簡單起來。以前要用一周時間統計員工的工作量,現在則在系統中用30分鐘就可以完成。
潘譽認為,這種節約時間、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礎是HR的數據與ERP的數據完全統一的結果。當ERP下達生產計劃,分解工作流程,落實到具體的員工頭上之后,HR能夠共享到數據,查看到員工的計件和計時的工作情況。當生產計劃有所調整時,也能反映在HR之中。
“由于基礎數據是一致和同步的,ERP、HR、OA系統中的數據都能得到共享。我們是站在ERP之上精準了數據,隨后應用到各個業務當中。ERP是我們的核心系統,今年我們還要上CRM系統,日后肯定也會上BI系統,所有的系統的基礎都是ERP。”潘譽說,ERP是企業長期規劃的基石,從生產計劃到產能,從庫存到銷售,ERP能將公司的所有業務囊括,以后再延伸到訂單管理、人事、PDM等系統中,就可以實現企業信息的一體化。這也是志清公司的長久規劃。
2009年6月之后,志清的訂單多起來。按照常規,企業該增加員工數。不過,由于在過去一年中志清加大了對信息化的使用,提高了效率,現在反而不像過去那樣急需大量一線員工。“不過,我們的系統也遇到了瓶頸,如何將銷售額提升到兩億元,這一直是需要考慮的,看來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挖據出信息化的潛力。”潘譽說,“我們最終的想法不是單單使用一個工具,而是要管理思想,改善我們的生產流程,幫助決策,這才是志清信息化建設的最終目的。”
興隆車業:讓信息跑起來
與志清相比,興隆車業公司(下稱興隆車業)在金融危機中的日子好過得多。興隆車業主要面向日本市場OEM生產自行車,并不做內銷業務。在金融危機中,日本市場對自行車的需求放緩,但訂單并沒有大幅度下降。興隆車業主要的壓力是原材料上漲、人員成本增加以及上游廠商的供應要求。
“上游日本廠商的供應鏈需求很嚴格,大多交貨期都很短,產品質量要求嚴格,如果不能按期交付,他們會索賠幾倍的價錢,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有一套嚴格的流程控制系統,幫助我們解決供應鏈的問題。”興隆車業總裁辦負責人余意說。
余意在興隆車業下過車間、跑過海關,因此熟悉公司的業務流程。作為興隆車業總裁的授權代表,他全權負責公司的信息化建設。
由于自己直接向總裁匯報,又負責人事管理,余意認為這為推行公司信息化掃除了執行上的困難。“前不久有一個系統錄入人員辭職,部門經理提出要增加人手。我們分析之后認為,如果能有效應用ERP軟件,不用增加人手,單單一個崗位就能一年節約五六萬元。”余意說,做企業就是要精益求精,用好每一個信息化工具,更何況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
興隆車業1998成立,2000年開始做OEM業務,按照上游廠商要求設計生產產品,生產量每年以10萬輛的速度增加,到了去年底,年生產為60萬輛,主要以高檔自行車、成人自行車為主,去年增加了電動自行車的品種。
“做外貿OEM的自行車生產企業,如果是面向歐美市場,今年大多消失了。幸存的一些小廠也開始進軍日本市場,帶來的結果是報價低,嚴重擾亂市場。”余意說,在內外壓力并存的環境下,興隆車業更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保持企業穩步增長。
余意介紹,一個自行車生產企業,一旦年產量增加到20萬輛之后,就需要一個全新的生產模式了。要面對100多家下游供貨商,50多個零配件品種,十多家上游廠商,采取手工管理模式,生產效率肯定高不了,生產質量也難保證,預期生產任務都可能無法完成。
2002年,興隆車業花了8萬元訂購了一家杭州公司的ERP產品。后來,該廠倒閉,所謂“提出需求,滿足效果”的開發承諾也不了了之。預訂金也打了水漂。但這次興隆車業吸取了教訓,“要找有實力、有服務能力和有成熟產品的廠商。”
興隆車業了解到下游供應商使用的軟件產品之后,通過114查詢臺找到了神州數碼。在部署實施之前,余意說不著急部署,自己先研究一下需求。經過1個半月時間,他仔細研究了企業的需求,將原來90天的部署時間縮短到了20天,為企業節約了不少費用。
“我們在實施中最痛苦的是統一產品編碼。原來產品的規格多,工廠內各個部門的叫法都不一致,在錄入過程中相互扯皮。我們把部門負責人拉到一起,坐下來研究如何定義規則。經過數天討論,終于確定了7位數的品號,形成了內部的編碼規則。”余意說,“現在到工廠內隨便問一個工人,任何產品編碼的含義都能回答出來。”
為了讓員工接受ERP系統,余意自己動手,一點點錄入品號,然后再通過投影儀投放到大屏幕上,組織員工學習。“9臺電腦放在辦公室內,一個部門接著一個部門培訓,學習如何錄入。每天早上七八點就開始培訓,規定三個月內必須上線。第一名的部門獎800元,第二名的部門獎勵500元。”通過這種激勵措施,所有部門協作將基礎數據錄入到了系統當中。
“什么能保障系統上線成功?第一是老板的態度,不要去懷疑軟件產品的能力,好的我們就去學。其次是要有專業性的基礎數據和專業的人,數據管理員包括企業管理者、項目副總、部門經理等,讓他們把規范的數據輸入,經過培訓,讓基礎數據應用起來。”余意總結說。
實施ERP之后,興隆車業又發現了新的問題。基礎數據有了,可與下游供貨商的聯系只是靠傳真,效率提高不了,于是接下來興隆車業又實施了電子商務系統。
“傳真成本高不說,字跡模糊潦草需要來回確認,耽誤時間。過去我們常年備用兩臺傳真機,就是怕硬件出現故障。”余意認為,電子商務平臺最大的好處是供貨商使用Web登錄平臺之后,立即能看到供貨關系,可以馬上組織貨源供應,而且電子商務的數據都是從ERP數據里直接抓取的。
但是,有了電子商務平臺之后,接下來又暴露出產品入庫和倉儲的問題。以前興隆車業的倉庫管理很隨便,產品都用尼龍袋包裝,散落在倉庫各個地方。過去培養一個倉庫管理員需要1年時間,而且還不能隨便解聘,因為配件的分類和數量、以及具體分布位置都在倉庫管理員腦子里。現在,興隆車業自己開發了倉庫條形碼管理系統,培訓一個倉庫管理員只需要1個月時間。
“按照以前的流程,進貨之后,需要開五聯進貨單,分別給倉庫管理、財務、質檢、采購和生產等部門。如果質量不合格被退,只有質檢部門負責,不會通知到生產部門,等開工用料時才能發現,往往耽誤時間。使用條形碼系統之后,進貨后立即貼上興隆車業自己定義的條形碼,利用無線手持PDA掃描入庫,數據同時寫入ERP中。由于數據是同步的,狀態發生改變后可隨時看到,生產部門也會根據實際使用原料問題了解庫存狀態。當時買的PDA將近1萬元一臺,我們共購買了12臺。無線PDA和ERP的接口是我們自己開發的,如果那時我們了解PDA如能獲取條碼信息,我們也許都不會購買。”余意說,他們除了想辦法節約成本之外,還要考慮廠商的服務能力,生怕再經歷第一次的失敗。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hanmeixuan.com/
本文標題:寧波志清:朝著ERP信息一體化發展
本文網址:http://www.hanmeixuan.com/html/consultation/1082055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