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ERP解決方案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已經從高速增長期逐步進入平穩增長期。IDC預計,金融危機后,中國制造行業ERP解決方案市場未來幾年會保持穩定增長,到2013年該市場規模將達到69.3億元(僅指制造業ERP原廠商許可證和相關服務市場),其2008年至2013年的復合年平均增長率(CAGR)為6.8%。
2009年因遇到了經濟危機,國內制造業信息化受到了影響。展望2010年,國內制造業經歷了危機的洗禮,中國制造發展逐步恢復,制造業信息化也加還速了向服務轉型的升級。我們知道,在制造業中,ERP是占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從管理信息系統實施方面來看,國內制造業信息化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如何認識并且解決到制造業信息化存在的問題,成為制造業服務升級的一個關健因素。在近日召開的中國制造業信息化新年趨勢論壇上,來自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高級顧問馬露菲從管理信息系統的角度來看制造業信息化健康發展的問題展開了分析。
當前制造業信息化存在的問題
我們知道,中國的制造業管理信息化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30年的發展過程當中遇到的很多問題。制造業的管理信息化30年前就開始,經過這么多年發展以后,其廣度和深度反而落后于電信、金融,及一些大型的公共服務行業。電信的三大系統運營系統、ERP系統、網管系統等它的信息化的普及率相對來講還是做得比較好。
制造業做信息化,有很多在技術方面,如PDM、CAPP這些方面有很大的發展,但是要從ERP這個角度說它的實施深度并不高,基本停留在財務、供銷存、生產應用的水平還比較低。其中一個主要的問題是它的實施難度比較大,而且實施成本比較高,效果比較差。所以導致了這種制造企業對管理信息系統項目缺乏一種信心和熱情。所以才有“不上ERP等死,上了ERP找死”這種說法,這也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問題。
但從軟件供應商或服務商的角度來看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現在軟件供應商和服務商有一種浮躁,可能出于利益的驅動容易“忽悠”客戶,誤導客戶對管理信息化項目的認識。另一個就是出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不能為客戶提供物有所值的服務。
第三,就是行業從業人員比較亂,魚龍混雜。許多的軟件服務商的人員缺少職業道德和專業精神,這也是影響軟件及咨詢行業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四、再從企業本身來說,缺少信息化復合人才。
存在的這些問題怎么解決?首先,政府部門和行業政策制定方要有政策和資金的扶持,政策的扶持比資金的扶持更重要。 其次、對于企業來說應該還是從轉變觀念,要對信息化有一個科學的認識。第三、對于軟件和服務提供商來講,還是強調職業操守。
制造業信息化的五大問題及解決辦法
一、誰是系統實施的主導者?
肯定是企業應該成為企業信息系統實施的真正主導者,但是在實施過當中這點上普遍的現象是甲方買單,乙方主導。就是企業完全的把責任都推給軟件的服務商、實施商。其實企業應該何嘗不想成為真正的主導者。但是有四條決定企業很難到:
1、對自身信息化的主要需求認識不清,不清楚要做什么;
2、不清楚能做什么。企業基礎比較差有些目標是暫時實現不了,對自身信息化的基礎條件沒有清楚的了解。
3、不清楚怎么做信息系統的實施;
4、不清楚對信息化的總體效果和分階段的成果的期望。
這四點就導致了現在大部分的系統實施還是乙方主導,甲方買單。所以造成了信息化項目扯皮的現象。如何讓企業領導者成為信息化系統實施的真正主導者?兩方面:第一、聘請有經驗的人作為項目經理; 第二、是請外界專家幫助。
二、系統的實施周期應如何決定
1、現在企業在選擇ERP軟件和實施的時很多會追求“短、平、快”。每個企業的情況不一樣,有的企業的信息化有一定的基礎,它以前用過某些系統,基礎數據都是完整的,“短、平、快”沒有問題的。有些企業信息化水平很低,這個方案是絕對不可行的。
2、國外的軟件實施商急風暴雨的方式實施;
3、信息系統上線但是并不等于成功。很多系統上線以后可能半年后或者一年后停止使用,就是在于實施太快,很多基礎工作做得不扎實。上線以后突然發現以前所做的系統并不適合真正的企業的日常運作,不得不停止或者是重新上線。
通過這些問題,企業管理信息系統建設不應該是一個“短、平、快”、采取“急風暴雨”有很大的風險,而是應該長期分階段持續發展。企業應該把它作為一個持續發展的任務,企業CIO可以每年制定一個目標、制定一個達到成果的預期,穩扎穩打的進行實施。
三、系統實施的策略應如何考慮
1、在系統實施過程要采取一定的策略,至于是什么樣的策略也沒有標準答案,企業在明確目標的基礎上因地因時因條件制定適合企業自身的實施策略。
2、在制定實施策略可以考慮總體規劃、分步實施、重點突破、效益驅動的原則。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的時候,分布實施不僅要考慮本身的管理信息,還要考慮技術信息、制造信息、統籌起來一起考慮分步實施。行業最佳實踐不應該全盤接受這個觀念,要看它是哪個行業。
3、重視咨詢。在實施的時候發現很多問題是因為企業業務流程不規范,特別是基礎數據。
4、成立項目團隊,建立組織保障體系。
5、重視基礎數據準備。管理系統的實施是“三分技術、七分管理”、十二分數據“,說明了基礎數據是很重要的。基礎數據制定都不是花短時間能解決的,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來準備。
6、項目實施采用什么樣的方式,是采用”急風暴雨“還是”穩扎穩打“,根據企業的環境決定。
四、系統實施效果應如何評價
目前,行業內沒有一套權威性和普遍認同的標準,樹立一個觀點怎樣客觀評價管理信息系統對企業主要是對管理改進和管理創新所做的工作做評價。
1、基礎數據規范和共享性;
2、業務流程的改進和優化。企業要有連貫性,訂單進來到計劃生產到最后發貨,到應收帳款的流程,從采購到付款的流程。還有就是一套,整個流程的連貫性。特別是強調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同步。這點我們看它的水平,評價整個信息系統實施的效果。
3、資源綜合利用率的提高;
基礎數據整理的時設計部門花費的力氣可能最大,反而得到的利益最小,但是對于整個企業來看的話,它對企業的貢獻是最大的。要站到企業級的角度上看資源綜合利用。
4、管理人員信息處理的水平
五、軟件/咨詢從業人員應怎樣去做
軟件/咨詢從業人員要自律、要強調職業道德、要有專業精神和知識技能。應該為客戶提供真正的物有所值的服務和解決方案。現在沒有約束,也沒法約束,只有靠客戶自己在考察軟件商和服務商的時候,不但要光注重品牌,而且要注重實施顧問。
六、我國制造業信息化存在的問題
第一,我國制造企業信息化的整體水平與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我國大部分企業面臨的是信息化系統的問題,由于對信息技術的不了解和缺乏人才和資金,企業持等待和觀望的態度還相當普遍。而國外企業研究的是如何深化信息化的問題。我國企業信息化實施相對而言被動的成分多一些,企業信息化建設更多的依賴于政府和軟件廠商兩個方面的推動。國外企業的信息化建設相對要主動一些。
第二,目前我國制造企業普遍缺乏既懂管理、又懂信息化的專業人才,與供應商處于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狀態,軟件廠商很難真正站在企業的立場上,幫助企業獲取準確的信息化需求。
第三,我國制造業信息化市場還不健全,多數企業的信息化建設缺乏規劃,選型也得不到真正為企業考慮的指導和幫助。軟硬件產品缺乏規范管理與指導,市場存在無序競爭,惡性競爭現象。很難保證信息化工程能夠達到制造業企業的要求,不利于我國制造企業的信息化建設。
七、我國制造業信息化發展對策
(一)冷靜思考信息化的角色和作用
泡沫化的信息化,并不能為工業化帶來后發優勢,“IT黑洞”的客觀存在,讓我們不能一味夸大IT的作用。信息僅僅是工具,不是目的。我們的信息化建設要從實際出發,從實用出發,不能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
(二)做好信息化建設的準備工作
首先要對信息化建設進行總體規劃,充分考慮企業的發展,從最突出的瓶頸問題入手,量力而行,務求實效,逐步推進。其次要加強對信息化建設的組織領導,企業領導既要懂經營管理又要懂信息技術。再次要組織參觀考察,既要學習先進企業信息化的成功經驗,降低風險。又要避免盲從,要從實際出發,制定符合本企業的建設方案。
(三)加強后續的培訓與管理
企業信息化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企業的大多數部門和業務流程,企業信息化又是一個長期的不斷改進的工程,所以有必要建立一個既懂業務又懂信息技術的企業信息技術部門來全面協調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及運行。其次要加強對高中級管理人員、IT部門負責人和技術骨干的培訓,同時要加強企業職工的計算機知識和實際應用能力的培訓,尤其要加強對關鍵崗位人員的培訓。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hanmeixuan.com/
本文標題:中國制造業信息化ERP系統存在的問題探討
本文網址:http://www.hanmeixuan.com/html/consultation/1081943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