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眾所周知,互聯網最早于1969年起源于美國,當下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在互聯網應用方面,互聯網將更多地與傳統行業結合,為用戶、企業、政府提供更好的平臺、更多的服務。近年,隨著寬帶無線移動通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Web應用技術的不斷創新,互聯網發展的一大熱點移動互聯網得到了快速發展,使互聯網應用在廣度和深度上有了進一步拓展的空間。與此同時,IT技術在企業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和深入,對企業而言,IT的作用不再僅僅停留在規范管理、提升效率的層次上,已逐步成為強化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強有力手段,IT技術是生產力的推進器。在互聯網時代下,如何針對企業的現狀、戰略、業務、市場,量體裁衣,提出適合企業自身發展需要的信息化規劃,既能符合企業3~5年長期發展戰略需要,又能適合企業成長的業務、資金、擴張的年度發展,是企業需要考慮的重點問題。
2 企業信息化的規劃方法
目前常用的企業信息化系統規劃方法主要有戰略信息系統法(SISP)、價值鏈分析法(VCA)、關鍵成功因素法(CSF)、信息系統架構法(ISA)、企業系統規劃法(BSP)等。
2.1 戰略信息系統法(SISP)
戰略信息系統法從戰略層次上對組織的信息系統進行規劃。與一般信息系統規劃比較,戰略信息系統規劃有4個方面的特點:在規劃范圍上,戰略信息系統規劃是對整個組織而不是局部的信息需求進行規劃;在規劃層次上,在最高的管理層次上進行規劃,為較底層的規劃提供基礎;在規劃時效上,指導更長時間內的信息系統開發;在抽象程度上,比一般信息系統規劃的抽象程度高,主要從概念的角度處理規劃主題,而不是規劃實現的細節。
2.2 價值鏈分析法(VCA)
價值鏈分析法將企業看成一系列輸入、轉換與輸出活動的集合,而每一活動都可能相對于最終服務或產品產生增值作用,為提高企業競爭能力做出貢獻,利用信息技術在價值鏈中識別并放置“信息增強器”進行增值,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2.3 關鍵成功因素法(CSF)
關鍵成功因素法是由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小組開發的,能夠幫助企業找到影響系統成功的關鍵因素,進行分析以確定企業的信息需求,從而為管理部門控制信息技術及其處理過程提供實施指南。關鍵成功因素的確立方法通常是通過與企業高級管理人員交流,辨別其目標以及由此產生的成功因素,也可以采用逐層分解的方法,引出影響系統戰略目標的各種因素以及影響這些因素的子因素。對所有成功因素進行評價,導出企業整體的決定性成功因素,根據這些成功因素來決定信息資源分配的優先級,并幫助企業利用信息技術發掘新的機遇。
2.4 信息系統架構法(ISA)
信息系統架構法采用系統性的方式開發信息系統,即描述出企業未來信息系統的整體框架。從分析對企業重要的對象的數據、操作這些數據的過程或功能、信息系統物理組成部分的位置三個方面描述信息系統的架構。
2.5 企業系統規劃法(BSP)
企業系統規劃法是20世紀70年代由IBM提出的,也稱業務系統規劃法,是一種對企業信息系統進行規劃和設計的結構化方法,強調高層管理人員的支持和參與是規劃成敗的關鍵。BSP法主要是基于信息支持業務運行的思路,自上而下地分析企業的使命、目標和職能,識別企業的流程,定義支持一個或多個業務流程所需的數據;自下而上地設計系統,支持企業目標的實現,表達出各管理層次的要求,向企業提供一致性的信息,對組織結構和管理體制變革具有適應性。最終BSP的規劃報告將提供一個全局的信息系統結構和各子系統的實施方案。
3 電信企業信息化規劃方法探析
過去,人們主要通過戰略定位法主導規劃,在規劃的時候主要通過思考企業未來要做得怎么樣,企業會怎么樣,采用SWOT(Strength、Weakness Opportunity、Threaten)來分析企業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并結合企業產品市場份額等來建立企業戰略和規劃。但是,進入互連網時代后,單憑戰略定位法已經遠遠不能適應企業的發展,管理大師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在《何為戰略》的文章中對他早年提出的“定位”說進行了批判,他說企業僅僅利用定位來確立戰略和規劃“因其太僵滯必須放棄”。這是因為對于變化不定的市場和日新月異的IT技術來說,IT規劃遠非畫在紙上、掛在墻上、說在嘴上的簡單東西,需要充分考慮飛速變化的業務需求和IT技術的廣泛滲透,使得企業能充分利用IT技術,“在快速移動的大地上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IT規劃過程可劃分為規劃輸入、規劃分析及得出規劃結論三階段。首先需要充分、深入研究企業戰略、業務策略、同行業競爭情況和管理要求等各類信息,然后利用多種規劃方法相結合的方式,從組織、業務、管理、技術等多個維度進行分析和衡量,最終形成信息系統的遠景、組織架構、系統演進路徑等規劃結論。IT規劃過程如圖1所示。
圖1.IT規劃過程
在IT規劃分析過程中,可建立IT能力分析模型和IT價值鏈分析模型。
IT能力分析模型主要關注于適應企業經營、決策支持等各個方面的IT能力建設。在該模型中,可通過SISP戰略信息規劃法,將企業戰略與信息戰略進行轉換,分析企業戰略、愿景和目標,同時結合現有IT的應用背景,初步形成IT的定位、IT架構、IT技術選擇及IT組織保障等IT戰略,創建競爭的優勢。然后可通過CSF關鍵成功因素法,對內分析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明確信息需求,對外與同行業競爭對手在營銷和服務能力等關鍵因素方面比較,尋求自身信息化能力的短板。同時利用ISA信息系統架構法和BSP企業系統規劃法,從技術的角度,確保IT框架的標準性和一致性。
IT價值鏈分析模型的建立可利用邁克爾•波特提出的“價值鏈分析法”(VCA)。在VCA分析法下,結合電信企業的特點,把企業內外價值增加的活動分為基本活動和支持性活動,由基本活動和支持性活動構成了企業的價值鏈。基本活動是電信企業核心生產性活動,包括規劃、建設和產品研發、運營三個步驟,每個步驟又包括業務相關活動和網絡相關活動兩類。支持性活動涉及到企業戰略、人事、財務資產、供應鏈管理、企業風險管理、知識產權和研發創新等方面。針對各類企業的價值增加活動,分析上述活動的關鍵價值要素,如將相關價值活動和企業各部門的職能掛鉤,將關鍵價值要素和相關部門的關鍵績效指標、主要關注點、工作重點等掛鉤。分析對每個關鍵價值要素中,IT服務能提供的幫助,作為相應的IT價值點,設立IT價值點的規劃思路,作為信息化規劃思路和發展路徑的輸入。圖2所示為電信企業價值鏈模型
圖2.電信企業價值鏈模型
4 規劃方法案例分析
相 對 于 傳 統 業 務 的IT規劃,互聯網時代下的IT規劃更需要結合業務的發展特點進行分析。下面以基于電子渠道價值鏈的分析,舉例說明IT規劃思路。電子渠道是以互聯網技術和通信技術為基礎,將產品的銷售與服務數字化,客戶借助終端設備,可自助定購產品、獲取服務。電子渠道最大特點在于以客戶為主導,客戶將擁有比過去更大的選擇自由,他們可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和需求選取商品,并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某種程度對于傳統電信渠道是一個顛覆。
從電信企業價值鏈分析模型來看,電子渠道屬于運營類的營銷基本活動,IT價值體現為通過取代勞動力或其他資源運作方式,帶來勞動力的節省、生產力的改進和成本的降低等企業價值增量。由于電子渠道主要面向的對象為客戶和營業廳,因此電子渠道的IT關鍵價值要素也主要圍繞以上兩個方面進行評估。電子渠道的IT價值要素可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1)分流營業壓力,降低營銷成本。價值點可選取電子渠道銷售量進行統計量化:
1.重點業務受理占比達到XX%;
2.移動銷售方面:集中供卡、終端銷售等達X萬筆;
3.增值業務銷售方面:增值業務銷售量XX萬筆;
4.流量包銷售量方面:銷售量XX萬筆。
(2)提升客戶有效體驗與忠誠度。價值點可選取電子渠道服務量進行統計量化:
電子渠道服務量已達到XXXX萬筆/月;
自助終端充繳金額為X億元/月,營收總額占比為XX%。
(3)有助于塑造品牌形象:
掌廳客戶端安裝用戶XX萬,拉動流量提升超X;
通過網廳自助完成寬帶實時續約,續約成功率已達XX%,寬帶續約量累計達XX萬戶,為維系保留寬帶客戶發揮重要作用。
通過分析價值點的量化數據,衡量IT信息化的現有能力和價值體現,可結合業務發展的要求,從商業價值的角度確定三年規劃期內價值點的量化提升需求,從而在IT規劃中為業務和IT的發展提供相對完美的配對關系。
5.結論
信息化規劃不能只聚焦于規劃的技術分析和流程分析,而缺乏從企業管理視角的系統性思考。信息化規劃不僅僅是業務流程的變化,更是管理理念和模式的變革,所以從整體性和系統性的角度來推進信息化規劃工作就顯得非常重要。信息化規劃方法很多,必須結合企業特點分析,從多種適配方式中創建符合企業實際和未來要求的信息化規劃方法框架。
核心關注:拓步ERP系統平臺是覆蓋了眾多的業務領域、行業應用,蘊涵了豐富的ERP管理思想,集成了ERP軟件業務管理理念,功能涉及供應鏈、成本、制造、CRM、HR等眾多業務領域的管理,全面涵蓋了企業關注ERP管理系統的核心領域,是眾多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首選的ERP管理軟件信賴品牌。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hanmeixuan.com/
本文標題:企業信息化規劃方法探討
本文網址:http://www.hanmeixuan.com/html/support/11121815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