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信息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幾代人付出艱辛努力,一般要經歷業務信息化,系統集成和一體化三個歷史階段(圖1)。
圖1 企業信息化的歷史階段
企業在進入信息時代之前,所有業務都用手工處理。信息基本上掌握在業務人員的手中,保存在他書寫的紙質檔案中。這時的企業是由一群超能力的業務人員組成,個人發揮的空間很大,單兵作戰能力較強。但信息無法短時間從一個業務人員全面、受控地傳遞到另一位業務人員,因而整體協同能力很弱。我國早期的鄉鎮企業大都是這一類型。其明顯的特征是,搶訂單時又快又狠,但訂單到手后交貨卻不及時,質量也不穩定。其背后的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快速、受控的信息溝通手段。老板無法實時監控,只好授予銷售人員較大的權限。推銷員在單兵作戰時沒有顧忌,敢用錢砸,這樣訂單很快就能到手。但到手的訂單卻很難快速地轉化成各種采購、制造信息,及時發布到企業的各個環節,更不用說應對用戶臨時變更的需求情況了。供貨不及時、質量不穩定、成本居高不下就是意料中的事情了。
前面描述企業的主要競爭手段就是降價。但老板不敢隨便降低人員工資,他采取方法大多是迫使員工在相同時間內完成更多的工作量,通過提高產量,來變相降低人力成本。可員工不是機器,不可能無限度增加工作量,尋找輔助工具來增加員工的辦事能力就成為必然。而脆弱的軟件版權保護機制使得單兵軟件工具的獲取成本幾乎為零。這樣WORD、EXCEL和AUTOCAD等單兵軟件工具迅速進入企業。這時企業進入了信息化建設的第一階段—業務信息化階段的前期,即單兵工具軟件進企業。這是價格競爭的必然結果,沒有企業能夠拒絕。這個時期幾乎所有的企業都獲得企業信息化帶來的紅利,盡管主要受益人是下面的工作人員,企業高層并沒有感覺到信息化所帶來的好處。
這種情況好景不長,企業絕大部分業務都需要員工之間的協作。單兵軟件工具可以提高員工個人的辦事能力,卻不能提高組織的辦事能力。特別是當個人效率由于工具軟件而大幅提高時,員工之間的協作低效率尤為突出。因為工具軟件會幫助員工在短時間產生大量的數據(如各種報表),而將這些數據交給其他員工處理時就將會其拖入數據的泥潭,成為一場災難。這必然成為這一時期企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瓶頸。一些不堪困擾的企業,嘗試引進以部門為核心,或以某個典型業務為核心的系統軟件,如PDM、ERP、財務、人事和OA等系統。這些系統把企業原有個別典型業務遷移到信息化環境中,解決了小范圍內員工之間的協同,大幅度地提高了企業個別部門或個別業務的效率。目前我國大部分企業都處于這個階段。這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歷史過程,各種業務系統陸續進入企業。其進入的順序并不取決于企業規劃,而是取決于業務部門的熱情和經費的到位程度。早期引入業務系統的企業不一定會提高企業效率,因為業務系統早期有一個磨合過程,它有可能會限制個人能力的發揮。但長期來看引入業務信息系統的企業必然比沒有引入的企業效率高。最終會逼迫后來的企業也引入業務信息管理系統。而前期企業又會建設其他的業務信息管理系統。這時企業進入了信息化建設的第一階段—業務信息化階段的后期。企業得到的益處主要是大幅度提高某些部門或某些人群的效率。
企業每成功引入一種業務信息系統,效率就提高一次,競爭中就領先一截。某個部門或某個典型業務的高效給我們帶來極大欣喜。但到了后期企業引進了許多業務信息系統后,就會發現這種提高就不明顯,離后面追趕的競爭對手距離越來越近。原因是企業引入了大量的業務信息系統后,系統內部是高效運行,系統之間的信息交換的成本卻很高。原因是這些系統都是在不同歷史時期由不同的軟件商提供的。在建設之初重點都放在功能上,無暇顧及和其他系統協同。系統之間信息交換的高成本會逐漸把系統內部高效抵消了。市場上會冒出了號稱功能強大的集成軟件,鼓動我們把各個業務系統集成起來,但這時已經是馬后炮了。我們不得不想方設法把各個業務信息系統連接起來,勉強形成一個整體。這時就進入企業信息化的第二個階段---系統集成階段。企業得到的益處是提高了業務信息之間的交換效率,以維持業務信息系統內部的高效。
愿望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由于各業務系統都是在不同歷史時期由不同的軟件商提供,天生缺乏完美集成的可能性。盡管當今出現以SOA技術為主集成框架,系統之間的集成仍然是高成本的。當企業運行進入精細管理時代,不能再受忍受這部分交換成本時,就不得不考慮重新站在企業總體的高度,建設一個覆蓋企業各項目業務的系統。這時企業信息化就進入第三個階段—— 一體化階段。這個階段企業信息化有一個質的轉變,那就是前面兩個階段,都是自下而上的,員工或業務部門根據自身的需要進行建設的。而一體化階段,則是自上而下,站在企業的高度在信息化環境下規劃業務流程。這時企業得到的益處則是企業各個部分能夠統一優化運行。這個時期企業的特點表現為運行成本低,產品質量穩定,員工流動性高,企業復制擴張快。比較有代表性的企業就是麥當勞和肯德基。他們都有一套完整的信息系統,覆蓋企業的各項業務,所有員工都按照系統的指令進行簡單的操作,個人發揮的空間受到限制。
圖2 企業信息化投入產出比
企業信息化在三個歷史階段的投入產出比是不一樣的。在業務信息階段的初期,由于盜版軟件的零成本,企業僅需要付出硬件和少許培訓成本,單兵工具軟件就能很快用起來,員工個人在單位時間處理的業務(主要是文檔編寫)快速增長。這一時期信息化的投入產出比是較高的。在業務信息化階段的后期,企業以部門或典型業務為核心引進業務管理系統(如:PDM、ERP等),這些軟件系統價格昂貴,實施成本極高。建設成功后能快速提高某些部門、某些核心業務的工作效率。但這些系統內部是高效的,系統外部則是無序的。內部的高效和外部的無序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導致大量沖突,因而這一時期地投入產出比快速降低。在系統集成階段,企業認識到“信息孤島”的危害,不得不著手解決系統集成的問題。由于前期系統的多樣性,因而集成手段必須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也就是需要一個萬能的工具,這將導致成本是提高的。即使找到一個完美的集成方案,其接口成本也是長期的。就像中國鐵路軌距1435毫米,俄羅斯鐵路軌距1520毫米。無論如何完美的集成方案,接口成本永遠都是存在的。要徹底消除這個接口成本,企業就必須進入了一體化階段。全企業只有一個信息系統。盡管一體化的初期投資巨大,但它的運行成本較低,而且支持企業快速復制,因而費效比是巨大的。年銷售額超過300億元的雙匯集團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它的生產、加工、物流、分銷、財務、人力等,所有業務統統都是在一個系統中解決的。這就不存在信息孤島和應用孤島的問題了,也就完全不必要考慮系統集成的問題。雙匯的這套系統從規劃之初就已經跨越了SOA階段。保證了至少在未來10年內都不會被淘汰。
綜上所述,企業信息化要經歷業務信息化,系統集成和一體化三個歷史階段。準確把握企業信息化所處的歷史階段,對信息化建設有重要作用。如果單兵工具軟件還沒有普及,就不要著急業務信息系統的建設。業務信息系統還沒有取得應有的效益,就不要著急考慮一體化的信息化建設。反過來也是這樣,ERP、PDM等業務信息系統建設的初期,就應考慮集成的途徑。而當集成基本實現時,就應當開始考慮一體化的業務信息系統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hanmeixuan.com/
本文標題:論企業信息化ERP系統的三個歷史階段
本文網址:http://www.hanmeixuan.com/html/consultation/1082064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