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信息化,為我國的制造業管理帶來一系列變革。在這一變革過程中,有許多經驗值得總結,許多問題也值得思考。最近走訪了幾家紡織廠,了解到紡織企業中竟有運行了十六、七年仍然在發揮作用的信息化系統,感慨萬千,不禁回憶起整整二十年前紡織行業信息化剛起步時的一段往事:
上世紀80年代,我國紡織工業經歷了建國以來最快的發展時期,信息化建設越來越引起各級政府的重視,對信息化項目給予了撥款和銀行貸款的支持,信息技術應用得到普及推廣。當時政府有一個重要規定:企業要升級為國家二級以上企業必須實現計算機管理!推動力不能說不大。
大約在1986年,京棉一廠剛剛建成了企業管理的微機局域網,造成了很大影響。1987年6月,國家科委在部署"七五"攻關計劃時首次列入了紡織企業的計算機管理系統和自動控制系統,對整個行業無疑是一個巨大鼓舞。我當時所在的紡織工業部計算中心和北京第三針織廠(簡稱:三針)一起,承擔了"北京三針計算機輔助企業管理及監控系統"的國家攻關項目。那時候,我從德國學習計算機軟件歸來,還是一名管理信息化領域的新兵,負責管理系統課題的工作,感覺壓力很大。
當時絕大多數信息化起步的企業,建立管理信息系統都是用PC機的DOS系統,采用微機局域網,以DBASEII作為開發工具,自行開發或合作開發應用軟件,國內財務管理軟件開始為企業所采用。如地處偏遠山區的臨沂棉紡廠在專家的指導下,采用PLAN2000局域網,使用DbaseII軟件開發了覆蓋全廠的MIS系統,真稱得上山溝里飛出金鳳凰。但是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開發費力,周期拖得長。重要的是,盡管聯了網,但數據庫不是集中式,更談不上分布式,根本達不到數據共享的要求。而在歐洲,企業管理都使用中型機或小型機的主機-終端系統(Host-Terminal),應用軟件更達到較高水平。
例如,德國的Otten毛紡織廠是一個中等規模的毛紡織企業,包括紡、織、印染、后整理等全套工序。那時,今天獨步天下的SAP剛剛起步,也有過接觸,但紡織廠應用很少。該廠使用德國奧伽(OrgaSystem)公司的管理軟件TEXIS實現全面計算機綜合信息管理。TEXIS是應用MRP哲理和方法的商品化軟件,包括合同訂單、生產過程、成品原材料庫存、采購計劃、成本核算、成品發貨等模塊,根據不同用戶的需求進行不同的組合,達到不同的管理目的。Otten毛紡廠用它對工廠的銷售、生產計劃、調度、庫存、采購、發貨和財務進行一體化管理,并可以連接織物組織輔助設計(CAD)系統,目的是保證交貨期,壓縮在制品半成品庫存,降低原材料消耗,縮短產品設計生產周期,加快資金周轉,加速市場反應。使用后利潤提高了百分之五,效益十分可觀。
三針時為北京市紡織局下屬的國有企業,是國內生產經編化纖產品的重點廠家,有1600職工,3300萬固定資產。但是上項目前只有一臺長城微機,幾乎沒有熟悉計算機的專業人員。
面對與歐洲企業的管理水平的差距,我們決心在計算機系統平臺選擇和配置方面有所突破,采用先進的技術和解決方案,但心里不是很有底,特地向當時在電子部計算中心的朱鵬舉先生請教。朱老師很耐心地提了許多寶貴意見,并推薦了《計算機用戶》等雜志上的幾篇文章。那時候沒有因特網,記得買雜志找文章頗費一番周折,找到兩篇,是關于UNIX系統和第四代語言應用的,讀了之后受益匪淺。
我為系統選用了32位U5000小型機,配置了UNIX操作系統平臺,關系型數據庫和第四代語言開發工具。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解決數據共享問題,二是提高開發效率。同時還要妥善解決當時頗為困擾的漢字處理問題,要選擇合適的漢字終端、輸入方法和編碼系統,培訓企業職工使用。
上世紀80年代后期,286微機剛剛流行,數萬元一臺,只在機關企業使用,走入家庭是十幾年后的事情。企業職工們都沒有用過計算機,有的甚至沒有見過,對"電腦"有一種神秘感。雖然培訓起來困難重重,但是充滿了求知的激情,經常廢寢忘食,這就是改革開放時代的精神風貌。
開發過程中,應用了MRP的理念,吸取了TEXIS的某些功能,實現了三針的財務管理、銷售管理、庫存管理、供應管理、生產計劃和統計、設備管理、人事管理(那時還不叫HR)和工資發放。重要的是,集中式數據庫實現了企業級的數據共享,保證了數據的唯一性;另一方面,利用第四代語言,提高了開發效率,系統運行一直穩定、安全,達到了預期的結果。這樣保證了三針在一片空白上短時間內全廠的管理系統上線,覆蓋了主要管理部門和生產車間,管理人員用上了計算機,廠領導可以及時查詢全廠的經營生產動態,企業管理跨上了一個新臺階。
除了管理系統之外,還開發了生產車間的染缸自動控制系統和計算機驗布系統。通過PC機仿真終端的形式,與小型機共享數據,完全達到了立項時的要求。系統經過兩年運行,1990年在廠內召開了由北京市紡織局主持的項目鑒定驗收會。我清楚記得,北京市信息辦華平讕先生是專家組長,會上專家們提出了一連串問題,遠不像現在的鑒定會一團和氣。但是最后的鑒定意見給予這一系統模式很高的評價,之后獲得了北京市科技進步獎。
這種UNIX+RDBMS+4GL的應用模式,后來推廣到數十家紡織企業,有棉紡廠、毛巾廠、紡織機械廠,甚至還有行業之外的外資企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系統運行一直十分穩定,便于管理,安全性高。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互聯網興起,逐漸被新的客戶機/服務器模式所取代,退出了歷史舞臺。
一些人以現在的眼光,認為主機-終端系統落后。的確,字符終端遠不如Windows界面友好,操作人員不能脫機使用。但是從系統管理的角度,安全可靠,全無病毒之憂。直到今日,歐洲一些企業還在使用這一類系統,目前一些流行的紡織廠ERP軟件仍然以這種系統作為應用平臺,總是有其獨到之處。我們問,系統為什么不更新?老外反問:用得挺好為什么要更新?
有趣的是,三年前聽說天津一家棉紡織企業的這種模式的系統十四五年后竟然還在使用,簡直是個奇跡!
我從此與企業信息化結下了不解之緣,一直沒有離開這個領域。去年是計算機在我國發展五十周年,但在紡織企業的應用,也就是近二十幾年的事情。能夠全程親身參與這一項事業,深有感觸,有兩大收獲和一點遺憾:
首先,信息化實戰出人才。當年參加三針項目的同事,像馮國平、翟燕駒、張文、王秀一等同志,二十年來大多沒有離開計算機,都是專家和中堅骨干,有的已經成為行業信息化各自領域的領軍人物。信息化建設也為三針造就了一大批管理和技術人才,如今活躍在各個戰線上。
其次,信息化只有起點,沒有終點。二十年前,三針立項時頗費周折,阻力重重。一直不能忘記丁麗云副總工等老同志為項目成功所做的努力。在這二十年中,三針經歷了風風雨雨,與一針合并,成為當今的名牌企業-銅牛針織集團。在搬遷到郊區新址之后,成功實施了中紡達的ERP系統,接著又與清華大學合作,開展了MES的建設,在信息化的道路上平穩前行。
遺憾的是,當年計算機管理更多停留在技術層面,沒有也不可能提升到企業發展的戰略高度;開發的軟件基本沿襲了企業現有的管理模式,沒有進行BPR;當時頭腦中沒有商品化軟件的概念,只是在原型的基礎上定制開發,盡管這種模式推廣到數十家企業,始終沒有形成管理軟件產品,更上一層樓。
值得思考的是,與起步時代相比,企業管理信息化技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時談到技術,關注的是點對點通訊、COBOL程序設計,為漢字處理所困擾,如今互聯網實現了當初人們對網絡的夢想,平臺化、SOA成為談論的熱點,終端由286PC變成奔4、雙核;當時為講解DIR命令費盡口舌,現在ERP概念家喻戶曉,ERP產品如火如荼!但喜中有憂的是,ERP等管理軟件在制造業的應用水平提高遠沒有這樣樂觀,與服務業相比更是落后了。企業如何通過合理的投入,取得穩定、持續的產出,為企業管理帶來實質性的變革,仍然期待有重大突破,許多行業化的深入應用仍然有待開發,任重而道遠。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hanmeixuan.com/
本文網址:http://www.hanmeixuan.com/html/consultation/1082054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