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的“群體個性”
無獨有偶,11月16日在深圳召開的“中國企業高層論壇暨個性化ERP應用成果展示會”上,金蝶國際軟件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徐少春也首次提到了這一概念,認為“關注和追尋中國管理模式是金蝶推廣個性化ERP管理軟件的一個基本出發點。”
有種觀點認為,現在的管理正在邁進“后現代”即全球化時代,其主流應是走向“大同”,提中國管理模式不合時宜。這種看法并不符合實際。美國管理大師杜魯克一再強調:管理是以文化為轉移的,并且受其社會的價值、傳統與習俗的支配。《中國式管理》一書的作者曾仕強也說,管理是全世界都在研究的一門科學,但管理必須要與當地文化相結合才能夠產生好的效果。“現代化管理在美國那種背景下行得通的就叫做美國式管理,在中國這種文化背景下行得通的就叫做中國式管理,如果用在海爾行得通,就叫做海爾式管理。”
徐少春認為,與歐洲企業過于保守的管理,北美企業過于激進的管理有所不同,中國管理模式更富于創新和包容性,個性化特征也更明顯。成功的中國企業都有鮮明的管理個性,這種個性已成為中國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在參與全球化的競爭中,中國管理模式表現為“中國企業的群體個性”。
以金陵飯店集團為例。這家連續三年位居“中國飯店業民族品牌20強”第五位的五星級飯店,采用管理軟件有一個基本出發點——不買現成品,堅持與軟件廠商聯手二次開發,并要求軟件必須能根據管理的變化而不斷更新。理由是“我們的管理太獨特,我們有很多不通用的東西,很多管理細節是創造性的、獨一無二的”。 金陵飯店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胡明分析認為:相對于國外酒店,金陵的優勢在于對本土文化、包括中國餐飲文化的理解上;相對于本土酒店,金陵的優勢則定位在與國際接軌和對本土文化理解的領先上。
華為的成功或許是中國管理模式一個最好的注腳。華為之所以被人們冠以“現象”進行研究,是因為它不僅用10年將資產擴張了1000多倍,更因為它獨特的企業文化和管理方式,譬如軍事化管理、多少有些封閉和家長式強硬的企業文化,以及“農村包圍城市”的市場路線等。這種“土狼”色彩與它大手筆開拓國際市場,一擲上千萬美元請來國際咨詢公司為自己進行管理流程調整似乎有些不太協調。但不管怎樣,“亦土亦洋”的華為獲得了成功,成為“最讓跨國公司膽怯與痛苦的中國公司”。
像金陵飯店和華為公司這樣堅持個性化創新而獲得成功的案例還可以舉出很多。《春天的故事》的歌詞作者,金威啤酒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葉旭全先生就此評價:“個性化是通往成功的金鑰匙。”
中國管理模式還是一種善于探索、不斷發展的模式。這不僅因為管理本身就體現為一種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調查表明,80%的財富500強企業認為自己的業務流程會在兩年內轉變1次),更因為中國獨特的國情。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相對于發達國家上百年的企業管理歷史,中國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管理尚不夠成熟,業務流程的改變與調整更為頻繁。再加上這些年來社會主義市場機制經歷了一個從建立到完善的改革過程,頻繁的體制改革,更為企業的經營帶來了許多新情況新課題,促使中國企業不斷地調整和改善管理模式。
隨著中國的發展和壯大,中國管理模式必將在全球范圍取得成功,“全球化3.0版將是由中國企業來演繹的成功故事”(徐少春)。這是因為,中國管理模式的崛起有深刻背景和世界意義:第一,中國是一個高速變化和發展的市場;第二,中國正由制造業大國向自主創新大國轉變;第三,中國的企業由中國人主導,中國5000年的文化深刻的影響著這些企業領導者的管理風格。隨著中國企業管理的創新和成熟,中國管理模式會深刻影響世界。
ERP的“個性化災難”和機遇
中國管理模式的興起對管理軟件提出了新的要求,后者的使命就是要追尋、適應中國企業獨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成為支撐“中國管理模式”的技術平臺。
然而,現實與理想并不吻合,“管理軟件”從問世之日起,就注定了與它“管理”是一對相生又相克的冤家。因為管理永遠有個性化和藝術化的一面,就像世上不存在兩片相同的樹葉,也不會有兩個管理完全相同的企業。即便同一個企業,管理也會隨技術、市場乃至領導者的變化而變化。而管理軟件的任務卻是把管理方式和流程“固化”下來,成為通行的法規和標準,這就注定了管理軟件的“標準化本質”。管理上任何一次動蕩與調整,對管理軟件都可能是一次災難。
這一矛盾多年來一直困擾著業界。在軟件商眼中,用戶管理上的多變與個性化乃是管理軟件最大的克星,而在用戶看來,買到手里的管理軟件似乎成了自己隨機應變張揚個性的桎梏與枷鎖。
這一矛盾在商業環境尚不夠成熟,企業管理模式尚不穩定的中國表現得尤為突出。“在這個市場,你不可能做一個標準化的管理軟件賣給所有用戶,廠商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去寫一個能夠不斷適應變化的管理軟件”。
雖然這些年國內市場上ERP的靈活性和適應性有所改善,但用戶仍不滿意。春蘭集團CIO就曾抱怨,ERP“事后的東西多,事先控制不足”。譬如財務記賬,ERP是事件發生之后再記賬,“但對企業管理者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并非秋后算帳,而是事先的控制與預測”。
在“個性化潮流”風靡全球的今天,管理的個性化與管理軟件“固化”之間的矛盾更是到了不可調解的地步。如同暢銷書《世界是平的》所說:今天的世界已經被信息技術鏟平,競爭在全球范圍內展開,競爭的主體將由過去的國家、公司轉變為“個人”,世界因信息技術而重構,一切都有可能以最有效率和最低成本的方式實現。企業需要頻繁地對產品、組織乃至商業模式進行創新。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信息系統對快速演變的商業環境的適應能力。越來越多的CIO認識到,“將業務流程改變成符合標準ERP的流程,是削足適履,無法支持管理創新。”傳統ERP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但災難往往也孕育著轉機。“柔性應變、快速反應”的個性化ERP應運而生。
2005年9月,金蝶在京發布的面向服務架構的新一代ERP平臺,拉開了個性化ERP運動的序幕。作為可以“隨機應變”的管理平臺,金蝶的個性化ERP實現了“產品平臺化、方案行業化、服務個性化”。這一平臺成功設立了“7-2-1法則”:企業管理核心業務的70%都能由金蝶的方案產品或其組合滿足;20%的行業需求將基于行業插件快速配置和定制化開發來實現;10%的個性化需求將基于金蝶 BOS,由金蝶與客戶共同發展完善。
向核心技術要個性化的話語權
適應中國管理模式開發個性化ERP,并非只是轉變理念那么簡單。它需要核心技術,有了核心技術才能“像搭積木”那樣方便地適應中國企業之管理多樣和多變的需求,取得“個性化”開發的的話語權。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金蝶就埋頭核心技術的研發,先是斥資5000多萬元集中數十位精英用5年時間開發了一個中間件——APUSIC。在此基礎上又斥資一億元研發了BOS平臺。BOS即商業操作系統,它把復雜枯燥的技術屏蔽到了幕后,用戶看到的界面不再是程序,而是可視化的圖表。BOS可以把ERP、供應鏈管理、客戶關系管理等多種應用套件組成一個無縫聯接的系統,可靈活拆分與組合,滿足個性化的需求。BOS有三件“秘密武器”。一是“流程引擎”,組建新應用都由這個引擎進行管理;二是“業務資源庫”,存有大量應用構件,流程配置好之后不需要寫Coding,從庫里選構件搭積木即可。三是“生命周期管理”,修改或開發一個新系統,都由“生命周期管理”系統給出定義與設置,復雜繁鎖的開發因此變得簡單了。
金威啤酒集團董事局主席葉旭全說他們用了金蝶的個性化ERP后,每月的財務報表下月1號下午5點半就能得到,而使用其他ERP的用戶要15號才能出報表,“這種競爭力的提升是巨大的”。
祥樂公司董事長寇冰的評價是:“本土企業想到的東西,金蝶就能想到,這就是個性化。”目前祥樂公司所有的定單、跟進貨物等流程都應用在金蝶的移動ERP上,“移動ERP是個性化最好的表現”。
分眾傳媒董事局主席江南春也表示,“創新是企業的原動力,分眾的創新來自于洞察,來自于懷疑,來自于顛覆。另外,在分眾在高速成長過程當中,信息化的應用給予我們很大的支持。金蝶軟件可以隨著我們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兼顧了我們對個性和規范管理的需求。”
11月,隨著金蝶軟件“不同的個性,共同的精彩” ――中國企業高層論壇暨個性化ERP應用成果展示會在深圳、上海、北京三地聯袂上演,“中國企業有個性才能發展”這一論斷更為清晰。通過透視中國企業原生態管理思想,分享個性化ERP成功應用,預覽下一代管理信息系統風采,這一2006年度規模最大、最隆重的信息盛會,國內首場聚焦客戶信息化應用成果展示會的召開全面表明:全球化3.0的時代將是個性化的時代;成功的中國企業都是有個性的;中國企業的群體個性將開創“中國管理模式”;個性化管理軟件將支撐并推動“中國管理模式”演繹出華彩篇章!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hanmeixuan.com/
本文標題:個性化ERP應用追尋中國管理模式
本文網址:http://www.hanmeixuan.com/html/consultation/1082044986.html